電動車電池技術突飛猛進,歐洲爭搶自主生產,但中國依然主導產能;新創Lyten進軍歐盟,資金與技術成最大挑戰。
隨著全球汽車產業積極朝電動化轉型,電池技術的研發已成為企業生存與政府競爭的關鍵。新創企業如Lyten正加速研發包括鈉、硫等新型電池材料,企圖降低成本並減少對關鍵礦物的依賴,以期突破中國對全球電池產業85%產能的長期主導。
目前主流電池技術以鋰離子(Li-ion)為首,兩大家族NMC(鎳錳鈷)與LFP(磷酸鐵鋰)高度依賴中國原料供應鏈,其中NMC使用的鈷幾乎全部仰賴非洲剛果,且伴隨道德爭議。LFP因省去鈷,成本更親民但能量密度較低。新創技術如鈉離子電池及鋰硫電池更進一步嘗試淘汰鋰、鎳、鈷,改用更豐富、易取得的原料,長遠可望壓低成本並減輕歐美、北美等地的供應風險。Lyten正是推動鋰硫技術的新星,其收購瑞典Northvolt資產意欲打造歐洲自主電池生產,但距離大規模商用仍有技術瓶頸與資金考驗,專家悲觀看待2030年前商用化。
中國電池巨頭如CATL專注半固態及固態電池的技術迭代,研發腳步遠超歐美新創,歐洲廠家如Lyten、Theion等須面對長期補貼壓力,方能突破"死亡之谷";政府介入被視為不可或缺的一環。美國Stellantis等車廠已開始參與新電池技術驗證,但暫未見大規模訂單釋出,車市電池大單依然手握保留態度。
在電池化學百家爭鳴之際,全球汽車業正表態拉高在地化與多元技術布局以降低風險。然而專家提醒,若政府與資本市場無法延續數年支撐,歐美電池廠恐難與中國形成規模競爭。某位歐洲電池聯盟高管直言,中國在該領域投入逾1500億美元,歐美若欲速成恐將事倍功半。
展望未來,電池技術競賽將決定全球電動車產業的主導權與供應鏈安全,歐洲新創的資金補貼、技術突破以及與車企、政府的協作力道,將是能否翻轉格局的重要關鍵。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