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電池大洗牌 歐洲力求擺脫亞洲壟斷、創新突破正當時!

歐洲電池產業正面臨空前挑戰,從新創技術到政府補貼,搶奪未來汽車核心主導權,焦點聚集新材料、併購與產能擴展。

隨著全球跨足電動車與可再生能源發展,電池技術成為產業競爭重中之重。亞洲,特別是中國,現今掌控了85%全球電池芯生產與90%關鍵原材料加工,使歐洲企業不得不尋求突破,積極投入新技術與本地化生產。美國方面,半導體製造商如Nvidia(NVDA)和Microsoft(MSFT),雖然主力在人工智慧晶片,但也間接促進高性能儲能技術研發佈局,對全球能源供應鏈格局產生影響。

電池材料多元轉型,現行主流如鋰離子(Li-ion)電池,採用 NMC(鎳錳鈷)與 LFP(鋰鐵磷)二大技術路線,前者雖然容量高,但材料取得存有倫理與地緣風險,後者則成本較低、適用於小型車,但能量密度有限。中國的技術領先令歐洲汽車製造商深感憂慮,不僅高階電池供應依賴外國,更在全球產業鏈安全、永續發展上遭遇瓶頸。

歐洲新創積極布局多元化電池技術,包括鈉離子、鋰硫(Lithium-Sulfur)與固態電池。美國新創Lyten近期併購破產瑞典廠商Northvolt資產,目標建立歐洲本土化高品質儲能產線,吸引Stellantis入股並合作技術驗證。Lyten提速推進鋰硫電池,宣稱能量密度較傳統鋰離子高逾一倍、原料可在歐洲北美自給,有望擺脫對中國供給依賴。不過,多數產業分析師認為相關技術尚處於孵化期,大規模商用恐要等至2028年之後,製造端須克服融資、技術放量與市場信心三大考驗。

不只技術挑戰,政治因素亦深遠干擾產業佈局。例如丹麥商Orsted近乎完工的美國離岸風場工程,因政策轉向,遭下令停工,對資金募集及歐洲綠能業者信心造成衝擊。反觀中國,持續擴大產能、新材料試量產,主導全球電池供應鏈。

專家指出,歐洲要成為電池技術“冠軍”,勢必結合大型本地投資、政府補貼與新創團隊長期研發,方有望打破中國壟斷。正如產業人士所言,中國深耕逾20年、投入規模超過1500億美元,歐洲若想複製成果絕非短期之計。

展望未來,歐洲電池產業必須持續創新、建立穩健合作模式,加速技術商用落地。包括新材料供應鏈開發、本地產能提升及與汽車龍頭結盟,將決定能否在全球新能源大戰取得主動權。惟在全球政經不確定下,歐美市場需警惕回歸理性、審慎調整布局節奏,避免重蹈前北歐電池企業倒閉覆轍,邁向韌性永續的下一世代儲能革命。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