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加徵關稅影響貿易,全球貿易仍在轉型中,尤其是中國正積極拓展新市場。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最新一輪的關稅措施下,美國的貿易責任達到二戰以來的最高點,引發了對去全球化和迴流生產的廣泛討論。然而,如果僅依據數字而非標題,我們會看到截然不同的局面。A.P. Moller-Maersk的CEO文森特·克萊爾克指出,今年全球集裝箱運輸量可能增長高達4%,主要受益於中國企業在美國之外的擴張。
DHL的報告顯示,第二季度美國寄送的快遞量下降31%,但對亞洲、中東及非洲的出貨則穩步上升。這表明全球貿易仍在進行,只是路線有所改變。儘管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大幅減少,中國並未靜止不動,反而正在將出口重心轉向東南亞、中東及非洲等新興市場。
根據DWS Group的分析,這不是短期應急,而是一個戰略性轉移。中國憑藉超過30%的全球製造能力以及日益增強的電動車和清潔技術優勢,正朝著成為全球南方首選供應商邁進。同時,HSBC和渣打銀行的高層表示,亞洲-中東走廊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
然而,特斯拉(NASDAQ:TSLA)及其他跨國公司原本希望透過「中國+1」策略來分散風險,但隨著東南亞國家的關稅上升及對轉運商品的更嚴格控制,這條路似乎越來越狹窄。但這並未阻止全球各地之間的商業往來,例如巴西和印度再次重申深化貿易聯繫的計畫,而延宕已久的歐盟-南方共同市場協議也終於重新提上日程。正如紐約大學的史蒂芬·阿特曼所言:美國或許正在退縮,但全球化並未消失,它只是學會了如何在沒有華盛頓的情況下生存。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