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宣布對Intel注資逾89億美元取得近10%股份,意欲重振本土晶圓製造,但技術與客戶缺口恐成最大考驗。
美國晶片產業近日掀起巨大波瀾。總統Trump(Donald Trump)宣佈,政府將投資8.9億美元入股Intel(英特爾,INTC),取得9.9%股權,成為最大股東。這筆資金原本就列入CHIPS Act晶片補助範疇,但改以股權持有型式發放,被解讀為「太大不能倒」的強力信號,意在保障美國本土半導體工業的核心地位。然而,專家直言,即使政府加碼投資,如果Intel未能吸引外部大客戶採用其新一代14A先進製程,依舊難擺脫連續六季淨虧損的困境。
背景上,Intel多年策略失誤,不僅丟失領先地位予台灣台積電(TSMC),在AI晶片戰場也敗給Nvidia(NVDA)。新任執行長Lip Bu Tan坦承,若無法取得14A製程的大型訂單,Intel可能退出晶圓代工業務。分析師Kinngai Chan也警告,何時能有足夠客戶支持至關重要,否則政府再多資金也救不了這門生意。
從技術面來看,Intel 18A良率不佳,被爆出生產過程產能與品質難以滿足量產要求;而台積電慣於吞下初期損失、服務蘋果等大客戶,形成難以複製的競爭障礙。Intel則邊裁員、邊投資逾100億美元擴建美國先進廠房,力拼亞利桑那州年底開始量產。然而,大型投資同時引發治理疑慮:美國政府的股權入主儘管無董事席次,卻享有投票權,外界質疑未來決策是否被政治力左右,損及股東最大利益。
市場短線反應強勁,Intel宣布此案後股價一度揚升5.5%,但隨披露交易細節後又於盤後回跌1%。年初以來,裁員與投資雙軌推進,已使股價累計上漲23%。部分分析師樂觀認為,政府支持可加速擴廠、改善資本流動性;但另一派則提醒這不是「白花錢」,聯邦並未追加額外補助,且股權取得以17.5%折價計算,顯示官方支持意願其實有限。
全球半導體競局,尤以美國與亞洲陣營較勁最為激烈。隨SoftBank剛對Intel再投20億美元,美政府撐腰,看似全面「護航」本土晶圓線。但究竟能否突破技術門檻與客戶瓶頸,讓Intel重返高階市場?目前尚未明朗。未來,若Intel持續未能改善14A/18A良率,或大客戶觀望情緒加劇,不排除美政府「投資護盤」反成企業治理新的隱憂。這場半導體救援大戲,將是接下來幾季產業與資本市場最關鍵的觀察指標。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