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與歐洲消費品牌廣告爭議頻出,專家警示企業需擺脫舊有思維,創造真正的消費者認同並化危機為轉機。
近年來,全球消費品牌在廣告行銷策略上不斷栽跟斗,從美國的Colgate-Palmolive(PG)、Cracker Barrel(CRK)到歐洲的Adidas(ADDYY)及瑞士手錶品牌Swatch,爭議事件如同雪球般越滾越大。近期,明星Sydney Sweeney與牛仔褲品牌合作的廣告因語帶雙關遭批評,Swatch的廣告則因不當表現引發族群歧視爭議,Colgate-Palmolive推出的沐浴乳廣告則在英國被禁播,理由是廣告內容對於黑白膚色的描述造成不良聯想。這些事件俱反映出傳統廣告手法不再能適應社會文化的敏感度與多元背景。
行銷專家David Brier指出,主流品牌普遍以過時的企業思維應對現代消費者,以「1950年代董事會桌上的想法」處理「2025年人性的問題」。消費者要求的不再是規避冒犯,而是企業能真正理解、融入其文化脈絡,並對時代議題做出回應。Brier強調,當今顧客極為聰明,能夠輕易辨識虛偽或集體設計下的『偽同理心』廣告,品牌若只是以安全為原則,將無法建立長遠的消費者關係。
有些企業則選擇積極應對。例如Gap最近以多元舞者團體拍攝牛仔褲廣告,藉此回應其他品牌的失誤,成功建立品牌正向形象。品牌顧問Jonathan A.J. Wilson分析,現代社群媒體環境下,消費者分裂加劇,傳達一則「普世性」訊息愈發困難,品牌若巧妙運用爭議,有機會突破社群傳播限制,激發關注並拉高銷售業績,但同時也必須承擔可能的逆風風險。
面對消費者對文化敏感度的期待與全球公民意識的高漲,專家建議企業必須揚棄舊有「避雷」思維,深度參與消費者價值對話。唯有誠實面對文化差異與包容性議題,品牌才能在激烈競爭下脫穎而出,否則只會在社群隨時可翻轉的輿論之中被迅速淘汰。
展望未來,品牌除了應加強內部多元文化素養與外部溝通透明度,更須從失敗中學習;針對文化議題不斷調整策略,確保每一次行銷活動不僅避免爭議,更能創造真實的消費者連結。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